今天是: 

专业团队拓展团建领导品牌  |中国拓展培训协会(CETC)会员

首批CETTIC认证培训机构    |国际体验式培训协会(AEE)会员

咨询热线:0755-82385699

咨询顾问:15994839177

国内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整合资讯 > 国内新闻 >

一带一路上,如何打理中印关系

作者:极度体验小编  |  分类:国内新闻  |  评论:0人  |  浏览:  |  发布时间:2015-05-17


关键词:一带,一路上,如何,打理,中印,关系,与,其它,
 
摘  要:与其它大的邻国相比,印度是令中国在外交中比较纠结的一个国家。 印度不象俄国。俄国由于冷战的历史总被西方国家惦记着。无论俄国如何表示自己热爱和平,西方国家似乎只有把北

与其它大的邻国相比,印度是令中国在外交中比较纠结的一个国家。

印度不象俄国。俄国由于冷战的历史总被西方国家惦记着。无论俄国如何表示自己热爱和平,西方国家似乎只有把北约扩展到俄国的所有邻国才能真正放心。即使中国不去拉俄国,也总会有哪个西方国家时不常地去惹俄国。只要普京还在位,俄国与西方的关系就总会有点问题。前苏联垮台后叶利钦曾经一厢情愿地想带领俄国变成西方的一员,结果证明以俄国的体量想去实现这一目标实在有点难。这次乌克兰危机使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一时半会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印度也不象日本。日本自从20世纪初与英国结盟开始就认定只有傍定世界老大才能为日本带来利益最大化。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曾经独出心裁(实际也是认定正在崛起的纳粹德国将成为世界老大),与德国和意大利结盟,结果在二战中一败涂地,还挨了两个原子弹。二战以后从吉田茂起就跟定美国。即使中国再想拉日本,一旦中美之间出现冲突日本选择站在中国一边的几率是零。这不仅是因为历史问题的纠缠,也因为日本的民族心理很难咽下被中国超过的这口气。

印度在中国外部环境中的角色则更复杂。一方面,它具有种种令中国想与之接近的各种条件: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极具潜力的大市场,是金砖国家的一员,今年又要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印度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经常有很多政策立场的相似点,并且也经常合作。但是另一方面,印度又经常与中国发生各种龌龊:今天要拉上日本和越南干预南海问题,明天又闹出点边境纠纷或者干涉西藏问题。印度身上各种矛盾的共存经常令中国对它打也不是,拉也不是。

印度对中国的战略“造势”意义

中国应该如何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中国首先应该认清印度身上影响双边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然后再讨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不让这些因素对两国关系造成大的负面影响,至少把它管理在可控范围。中国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受大国外交和友好外交思维的制约,手段单一,始终在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上找不到有效的办法。直到这次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才开始以对冲的手段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才是有效的办法。

印度在对华关系中有以下几个很难轻易改变的不利因素。第一,争当大国的心态。中国人事事与美国比,连欧洲和日本都不太放在眼里。而印度人却是事事与中国比,这一点连西方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在这种民族心态下,在国际关系中只要有能超过中国的机会和选项,中国不可能指望印度会放过。当然,印度的大国心态对中国也不全是不利。由于这种大国心态,印度很难像日本那样接受美国指挥。第二,1962年中印战争留下的阴影。对中国人来说,那场战争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而对印度人来说则完全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962年战争对印度人的心理影响,与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有相似之处,尽管在中国人看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第三,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只要边界问题不解决,两国关系永远是脆弱的。每次小的纠纷都可能引起民族主义的强烈反弹,使双边关系大幅度倒退。第四,西方国家的拉拢。自从中国崛起之后,印度作为对冲中国的筹码的价值大大增加。莫迪上任后各国争相邀请,一时间风头无两。印度看到这点后,已经开始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拉拢西方国家,谋求建立其对华关系中的优势。这个趋势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恐怕会一直存在。

以上因素的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不能指望用传统的友好外交和大国外交搞定印度。印度不会因为中国想友好,就不与中国争当头号发展中大国;印度也不会因为中国提供投资,就会忘记1962年的那场战争;印度更不会因为中国想和平,就放弃对有争议的领土的立场。而以上这些倾向会随着西方国家加大拉拢印度的力度使印度更容易以为自己有了与中国竞争的资本。中国为印度修高铁也好,建设工业园区也好,都不仅不会使这些倾向发生本质的变化,甚至有可能间接地强化它们。

当然,中国对印度也有很多优势。首先,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必须靠中国来陪衬。与中国崛起本身成为国际上强烈关心的焦点不同,印度一直是作为金砖国家的一员引起国际上的注意的。抛开对冲中国的需要,印度对西方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其次,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在地缘政治中对印度构成有力的牵制。再次,中国有印度经济发展亟须的的资金与制造业。西方国家虽然想如何把印度扶植成制衡中国的先锋,但是都面临着财政困境,而私人企业不会完全听政府的。没有有利的投资条件,西方的私人企业根本不会去投资。印度人并不傻,不会相信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忽悠。中国手里的资本就对印度有足够的诱惑力。

中国对印度的另一大优势是在地缘经济中的地位。在地缘经济层面,中国对印度和印度周边国家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印度对中国和印度周边国家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印度的地理条件有极大的局限性。其北边是喜马拉雅山,把印度与欧亚大陆隔断。西边是老冤家巴基斯坦。只要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张,印度就无法指望从陆上往西去。就凭这两条地理上的原因,印度就基本上无法在欧亚大陆上有很大的作为。中国既不指望从印度获得去印度洋的出海口,也不指望通过印度去任何其它国家。中国可以通过中巴铁路为印度提供去中亚的陆上通道,以及向西去伊朗的陆上通道。印度却没有什么可以对中国提供的有价值的通道。印度对其它邻国的意义也基本一样。印度的邻国们从地理上可以完全与中国直接相连,而不用经过印度。从地理条件上来看,印度唯一可以扩大影响的是东南亚。但是,东南亚国家一直侧重海洋,用不着非要从陆路经印度去巴基斯坦和伊朗。

印度对中国在地缘上的主要意义是在海上。从商业的角度看,印度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域。因此,它在军事上必然成为必争之地。印度一直想把印度洋当成自己的后院,但这只是一厢情愿。对如此重要的海域,世界上各大国不可能允许印度在此一家称王称霸。虽然印度处于印度洋的中央地带,貌似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如果中国与美国不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印度自己在印度洋能对中国能做些什么?能做的可能有限。如果中国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印度是否参与已经意义不大,因为美国海军自身就有足够的力量打击中国。

综合分析上述条件,毋宁说印度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更多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中造势的需要,而不是实质性的。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到底应该如何与印度打交道呢?我们不妨从三种不同的视角,即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经济的视角,来分别分析一下。

帮不帮助印度,这是个问题

地缘政治看重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它倾向于以零和的角度看问题,认为邻国的经济发展有可能对本国构成威胁。必须指出地缘政治的观点是一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看问题的共同角度,唯独中国人似乎不这样看。不仅我们自己不这样看,而且还对其它国家这样看表示非常不理解。实际上,你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马上就会理解为什么日本,印度,越南和菲律宾非要跟中国过不去。因为它们认为中国一旦强大了,必然用实力说话,变得更难在平等的意义上打交道,因此是一个威胁。中国人似乎不理解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地缘政治意义。在中国的国际关系讨论中,我好象从来没看到过论述邻国的经济发展将如何威胁中国利益的文章。这可能与历史上中国一直没有深度参与国际事务有直接的关系,也可能与中国自己太大,无论邻国如何发展都很难构成对中国的巨大威胁。然而,随着中国将不断地深入国际事务,中国必须要有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即使自己不用它指导外交政策,也要明白其它国家的行为逻辑。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看,中国如果帮助印度建设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就会引起其它变量的变化,有可能使前边提到的影响中印关系的负面因素变得更为强烈。目前印度的GDP只是中国的四分之一。两国经济规模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印度挑战中国的冲动。到目前为止,外国公司在印度的投资一直有限。这不仅是因为印度的官僚主义和工会,也因为印度十分落后的基础设施。一旦中国帮助印度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就部分地为西方资本大举进入印度减少一份障碍。一旦西方投资大举进入,印度对中国资本的依赖减少,印度的大国心态就会进一步膨胀,就更容易有与中国竞争的冲动。同样的道理,中国在印度建设产业园区也会对中国国内的制造业形成进一步的冲击。从纯粹的地缘政治角度看问题,中国今天帮印度的忙就是在为自己的明天找麻烦。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对有潜在威胁的邻国建立有效的制衡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原则。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中国的邻国拉美国回亚洲的重要原因。而中国还是在毛泽东时代,从战略大局出发,确立了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在最近这十几年里,总是用所谓的大国外交视角看待印度,认为只有搞好与印度的关系,中国与南亚的关系才可以维持稳定。为了搞好与印度的关系,中国外交在很多场合有意控制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感叹瓜达尔港整整被耽误了八年的原因之一。

这种大国外交观的一个致命弱点是没有看到大国之间的外交经常是通过中小国家来进行的。代理人战争实际上是国际关系中的常态。在过去的几年里,中美之间的交锋并不是以两国之间正面冲突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中日,中越,和中菲关系紧张的形式来进行的。同样的道理,目前的美俄之间的交锋,也是通过各自在乌克兰的代理人进行的。中日之间的交锋离开中国与韩国的战略互动也不完整。因此,不敢积极发展与对大国有制约力的中小国家之间的关系必然削弱中国在所谓的大国外交中博弈的实力。

这次与莫迪谈判,中国已经处于很有利的地位。迈出中巴经济走廊的这一大步,又与俄国发表了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联合声明。无论是针对俄国-前苏联势力范围还是伊斯兰世界这两大板块,中国的向西开放,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陆权战略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开局。受其地理条件限制,在现阶段印度参不参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除了宣传以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质性意义。中方在谈判时应该有足够的底气,犯不着让印度发一个空洞的声明支持一带一路就换走真金白银。前边提到,印度对中国的地缘意义主要是在海上。然而,当中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打通了印度洋的出海口以后,印度无论是在家门口还是在南海为中国添乱的能力都会被有效地对冲,因为来自中东的运石油的各国船只必须先经过巴基斯坦家门口才能到印度的家门口和南海。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是中国的古训。

与地缘政治的视角相反,地缘经济看重国与国之间利益的交集。它倾向认为合作可以导致双赢。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问题,邻国发展可以为本国提供更大的市场。在地区中各国越合作,市场就越大。这是中国看问题的独特之处,其它国家想学还真不容易。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问题,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如果这两个国家实现自由贸易,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正是因为印度现在急需资金和制造业,而中国恰恰需要为大量的外汇储备寻找美元资产以外的投资途径,中国又有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过剩的产能,帮助印度也就帮助了中国自己。

同时,如果获得印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造势将会有更好的效果。无论是以当面俄国总理主张的中俄印三大国,还是以金砖国家的形式出来主张什么事情,对西方都会有更大的压力,对其它中小国家都会有更大的影响力。不用说,还应该加上两国之间的和睦相处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

与地缘经济有直接关系的是中国的另一大外交传统,友好外交。中国文化里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领导人出访一般都带着大礼。当中国想加强与他国关系时,经常以经济合同作为表明友好愿望的重要手段。但是,友好外交在过去却经常被乱用。与其他大国不同的是,当中国试图回避矛盾和减少冲突时也经常以送大礼作为手段。前几年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菲律宾挑起了冲突后总统来访,中国居然还送出了170亿美元的大礼。结果却是人家拿了礼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中国送的礼完全变成肉包子打狗。友好外交这么个搞法不仅达不到想要达到的目的,反而使对方变本加厉,因为闹的越凶好处越多。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从地缘政治经济的角度看待中印关系,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之间相互矛盾的目标和手段应该保持一个平衡。印度既与中国有利益交集的部分,中国应该与印度保持好关系,同时印度自身又存在着轻易不会改变的,对两国关系不利的负面因素。中国必须要注意在中国的对印政策中管理这些负面因素,不给它们冲击中印关系任何机会。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中国在使用地缘经济手段拉拢印度时,需要确保这些手段日后不会给中国带来地缘政治方面的负面影响。换言之,中国应该与印度加强经济联系,为中国的整体国际战略造势,但是这种经济联系不应该为印度与中国争当老大的冲动提供客观条件。与此同时,还应该确保在用地缘经济措施拉住印度的同时在地缘政治方面对印度有足够的制衡能力。

具体地说,中国应该让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和中巴关系的发展与中印关系的发展之间始终保持差距。这一点与美国处理对华和对日关系很相似。美国一方面积极地与中国接触,而另一方面却坚定地发展对日关系,以美日同盟作为对中国的对冲手段。同样的道理,每当印度在印度洋和南海挑衅中国,中国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只懂友好外交的人可能不理解这其中的逻辑,会认为中国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会刺激印度在印度洋和南海闹事。而印度人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思维的:越挑衅中国,中国越加强中巴关系,对印度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因此印度要想从巴基斯坦身上看到的威胁相对少些,只能维持中印关系的稳定。

这次习近平主席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一带一路战略开局,中国一举投资460亿美元。最近中国还卖给巴基斯坦八艘潜艇。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国对印度的牵制力。加强中巴关系不仅不会恶化中印关系,反而会和缓中印关系。因为在国际关系中牵制力的作用经常比友好外交要重要的多。这就是对冲战略的原理。在一厢情愿的大国外交下,生怕得罪印度,由着印度闹,在加强中巴关系上缩手缩脚,到头来反倒只能使印度得寸进尺。而积极强化中巴关系,彻底打通印度洋通道,让印度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在这个基础上再谈为它提供通往中亚和伊朗的陆上通道,进行中印之间的战略利益捆绑,这才能真正地稳定中印关系。不果断地打通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就缺少与印度战略利益进行捆绑的手段。

第二,在基础设施与工业园区之间选择先投资工业园区。如果先干基础设施,等于是所有外资搭台唱戏。中国企业即使还能进去投资,也会面临更多的竞争。对中国的基建企业而言,基础设施的海外市场十分巨大。即使不在印度干,有的是其它国家可以提供市场。然而,印度由于人口众多,而且经济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国内市场的购买力已经很可观。优先加强对印度的直接投资会帮助中国企业扩大海外市场。在其它国家的企业不愿意投资的情况下,中国的制造业先把过剩产能投过去占领市场。等把市场先占住再修基础设施不晚。这就与在中国的城乡结合部听说哪里要通地铁先去买房一个道理。

有人会担心不先搞基础设施,高铁的订单会让日本人抢去。印度的官僚主义比许多国家都严重,中国应该让日本人先去与印度的官僚主义打交道去。印度的铁路轨矩有好几种,其中主要部分的铁路轨矩比俄国的还宽,与国际标准相距较大。而日本人的高铁自成体系,至今为止只输出到台湾。因此就轨矩而言,无论日本人是打赢还是印度铁道部门打赢,到头来印度的铁路都有可能因为与其它国家采用的国际标准不接轨而把自己锁在南亚次大陆。

第三,中国应该积极掌握新成立的各个国际金融机构对印度的融资和对其它国家融资的平衡,以及中国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对印度融资与中国对印度直接融资的平衡。印度已经拿走了金砖发展银行的行长,据报道印度现在还正在与中国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行长。这种吃相难看的做法有些过分。中国既不应该让印度把行长的位置都拿去,也不应该让它把大部分的资金都抢到印度去,更不应该在印度从这些金融机构拿到大量的融资后,自己还要为印度额外再大量融资。在金砖发展银行,中国应该建立对俄国,巴西,和南非的投资与对印度投资的平衡。在亚投行,中国更应该建立对印尼以及其它中小国家的投资与对印度投资的平衡。在这些金融机构,应该设定相对较低的融资上限,这样才更能为中小发展中国家项目服务。

第四,中国应该大力加强的是对印度的智力投资。不仅应该多派留学生,教授,深入地了解印度,而且应该大大强化中国与印度的媒体和智库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中印之间才能对彼此的战略目的有更清楚的认识,才能更理性地处理双边关系。

 



版权所有:深圳市极度体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9-2019 深圳极度体验拓展训练网站 版权所有 www.jd-tuozh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咨询顾问

咨询顾问

免费咨询

返回顶部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