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早期亲子教育是孩子终身幸福的根基
作者: | 分类:拓展行业资讯 | 评论:0人 | 浏览: | 发布时间:2014-05-25
摘 要:深圳市极度体验拓展培训公司是专业的拓展培训机构,提供有:深圳拓展训练,企业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团队户外拓展培训,深圳拓展培训,拓展基地,深圳拓展,深圳野战拓展,深圳户外野战
问:如今,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社会交往增多,许多年轻父母都嫌自己带孩子麻烦、误事,都想把小孩交给老人、保姆看管,等孩子长大了,麻烦事少了,再接回家自己看管。李老师,您觉得这些年轻父母的如意算盘真的很“如意”吗?
【李玫瑾】: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对自己长大了的孩子,说不听,骂无用,打不过……当他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亲子教育拓展训练的最佳时间……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了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茸茸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着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会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一两个固定的有血缘关系的抚养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交给保姆就算了事,受雇于人的保姆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依恋人”;父母才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
问:孩子怎么会需“依恋人”呢?“依恋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真有那么重大的影响吗?
【李玫瑾】:这是因为,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色彩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如果这一“依恋人”在孩子十岁左右离开儿童(如去世),那么,儿童就会出现心理依恋的丧失。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类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
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这种儿童容易出现冷漠、拒绝人、无情残酷等表现。这种人,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
因此,我要告诉所有年轻的父母:
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如何艰难,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
在孩子12岁之前,不要隔绝了孩子与你的依恋关系;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你;你带孩子的时间越多,孩子对你的依恋越深。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孩子的依恋期就那么短短的十几年,机不可失。
二.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唠叨”的
问:不是亲人带大的孩子,跟人不是那么亲,也不是那么爱说、爱表达。为什么只有亲人带大的孩子才那么爱说、爱表达呢?
【李玫瑾】: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唠叨”的。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在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这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的亲人唠叨。相反,孩子到了四五岁,见到熟人还不爱张嘴,不爱叫人,这往往是因为他在三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我们可以由此推断,他在早年,即三岁前,应该是在爱意浓浓的背景下被抚养的。相反,当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爱说话,也不太擅长表达或表现自己,那么,此人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时将他交给家庭之外的人照看,或者父母忙于生计、工作而将孩子置于独处的背景。不爱说话的人,有注意力稳定、内向等特点,这在某些科研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爱说话,不善表达的人总是伴有缺陷,不是那么容易让人亲近的。他们的内心往往是孤独、寂寞的,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问:不善语言表达的孩子,长大后会伴有交往障碍、心理疾病等问题吗?怎么才能使孩子充满说的欲望呢?
【李玫瑾】: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会有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兴味寡淡,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是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这种障碍如果再伴随其他方面的缺陷,如贫困、长相差、身材不好、能力弱……他就会自怨自贱,进而出现退缩性的心理障碍,出现更加内向、出现幻想,以至出现性取向等方面的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心理变态问题。
黄勇(河南平與县杀17名少年的主犯)、马加爵(云南大学杀4人的主犯)、赵承熙(美国校园枪击案杀32人主犯)、杨佳(杀害上海6名警察的主犯)等杀手都存在这类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不要轻视人早年的言语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人在言语表达方面的障碍和人际交流方面的障碍。
由此而言,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有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父母在照顾孩子,表达爱的时候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父母照顾他,让他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今后不需要理由爱父母、恋父母的缘由,也是他幸福、满足的源泉。
孩子的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爱的唠叨不仅使孩子听懂了语言,学会了语言,还会勾起他说话的欲望,使他喜欢说话,善于交往。这是那些受雇于人的人无心、也无力达到的效果,只有孩子最亲的亲人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对孩子说“不”的时间一定要早
问: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的方式却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爱,表现为严厉,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有的爱,表现为放纵、迁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不同的爱,会有怎样不同的结果呢?
【李玫瑾】: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对父母提什么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么极端的手段要挟父母。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爱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的家庭,家中的长辈都争着对孩子施爱,唯恐孩子不快乐、受委屈。就是这样的家庭,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他们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怎么因为说他几句居然就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就离家出走了。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我们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问:从小就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的家庭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李玫瑾】: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就是让他有痛哭一番的经历……
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岁之前。
问:为什么要赶在孩子6岁之前就对他说“不”呢?说晚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李玫瑾】:我常讲: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得气噎、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再对他说“不”,他不会再简单地哭、不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会离家出走,会服毒自杀,会跳楼威胁……因为他已经有了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曾有家长哭着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我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其实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之爱要有艺术性、原则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问: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怎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李玫瑾】: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候,一般在3~5岁开始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情况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亲子教育拓展训练。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前面对你。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把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景压力,然后,告诉他“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这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亲子教育拓展训练,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四.金钱买不来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亲子教育拓展训练需要亲力亲为
问:孩子小的时候,什么样的亲子教育拓展训练都容易,一旦孩子长大了,亲子教育拓展训练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重视孩子的事,等孩子长大了,出现问题了,才想到花钱买亲子教育拓展训练。父母花钱能买到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吗?
【李玫瑾】:如今的金钱社会,一些年轻的父母,生了孩子就花钱请人带孩子;孩子长大了,出现叛逆、早恋、厌学、网瘾、打群架、夜不归宿、在外结交社会不良青年等问题,还是想花钱请人亲子教育拓展训练自己的孩子。这些不愿花时间、精力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孩子的父母,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人的成长不仅仅是钱堆出来的;人的心理成长更不是钱能换来的。在人的成长中,亲情比金钱、比权力要基础得多、重要得多。
心理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人从出生起,将有多年的无助与依赖(0~12岁),正是在最初岁月里,他身边的抚养者日日夜夜地照看与哺育,才使他出现对养育者几乎一生不可消失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并不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抚养过程中……所以,我要说,自己去挣钱,把孩子交给别人照顾与哺育,是为人父母者最愚蠢的行为!
因为,即使是亲生的父母,如果没有守在孩子的身边日复一日地付出抚养艰辛,没有让孩子形成对你的声音、相貌和气味的记忆,没有形成那种无法言说的对你的依恋,你也就失去了对他的那种真正的、永久的心理影响力与控制力。所以,凡是觉得孩子不可理喻,与孩子的关系陌生得如路人般的父母,一定是有这样的生活背景。
这种孩子进入青春期(即独立、逆反、自我意识增强的成长期),父母就会难以对他进行管教和控制。这时,父母再弥补亲情的话就需要成倍地付出。
这成倍付出意味着:弥补的是你欠下的多年“亲情”,而不是钱!陪伴在逆反的孩子身边,用你真心的爱去陪伴他、感化他,帮他找回家的感觉、亲情的感觉,这是你的唯一明智、有效的选择。其他的任何打算都是不见成效的无用功。
由此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孩子的成长有关键期(0~12岁),这是你们付出辛苦、并由此获得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孩子的资本或证书的时期,这份资本和证书不是用金钱换取的,只能亲力亲为!
问:在孩子的成长关键期,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具有怎样的影响呢?
【李玫瑾】:对许多孩子而言,他们的性格往往在他们没有自我意识之前就形成了!
孩子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从人的心理发展看,人在出生后的1~2岁内,主要发展的是行动能力和言语能力。这期间他们的行为大多是自发的,并在大人的奖赏与惩罚中得到发展或抑制。
但是,人从3岁起就开始出现一种认同倾向,即不自觉地向身边的大人模仿,将他看到的各种大人的行为复制出来,并逐渐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照顾小娃娃、模拟大人说话口气等。这时,他的行为模仿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最初印迹,深刻而难以磨灭。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是否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坚持原则、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父母(或其他亲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会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方向与道德水准。这种最初的印迹往往会伴随人的终生。
所以,从一个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看到他父母的影子,从一个人的修养就可看出他的家庭背景!
五.父母、家庭出问题,受伤最重的是孩子
问: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父母、家庭若出了问题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李玫瑾】:在青春期前,孩子对父母、家庭是非常依赖的。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对母亲、父亲等亲人的情感依赖还将延续。这个时期是父母弥补自己与孩子情感缺陷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父母仍不在孩子身边,他就可能出现自卑、怨恨、仇视等心理。尤其是一些解体家庭的孩子、贫穷家庭的孩子、还有因孩子性别问题或疾病问题被家庭抛弃的孩子,他们大多经常被变换抚养人和抚养环境,生活在无人真正关心,甚至是在缺乏保障的背景中长大的。这一时期造成的心理问题或许会伴随孩子的终身。父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庭中从一个不谙世事的“生物体”,即刚出生的婴儿,被抚育成能够独立地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尽管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然而,无论我们走出的社会圆圈有多大,家庭永远是这个圆圈的轴心!是我们的归宿!直到我们成熟、独立,然后组成一个自己要负责任的家庭。
每个有良好人格特征的人都会有一个值得依恋的家庭或成长环境。相反,家庭不健全、父母不和谐,或家庭出现裂痕时,受害最深的就是那些深深依赖父母与家庭的儿童!
曾有学者进行调查,发现那些有人格障碍、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约有42.5%具有家庭破裂或家庭残缺的背景。对儿童来说,他们难以理解父母的情感变化:
看到父母不和,他们由最初的恐惧不安到厌烦家庭;
看到缺父少母,他们由最初的悲哀、委屈到产生被自己最亲的亲人抛弃而无颜见人的感受……
由此他们产生怨恨,产生对人的不信任,以至敌视。这就是那些家庭破裂和家庭残缺中长大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变得怪僻、冷淡或冷酷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如果在他最弱小的时候从未被人善待过,我们如何指望他长大之后善待这个社会?善待他人?因为这种“自生自灭”长大的人做事往往是不按常规行事的,他们没有生活的“资本”,没有自尊,从而也就没有心的约束。他们不会接受并尊重现有社会的规则,他们只会自行其是,不择手段!最终可能伤害的人却是社会中的任何人——只要被他撞上!这就是父母、家庭失职对孩子、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既害了孩子、家人,也害了一些无辜的人。所以,不能小看了父母、家庭的作用,要想孩子幸福安康,首先父母得负起自己的职责。
六.生命亲子教育拓展训练是人生大厦的地基
问:孩子的早期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很多父母就理解为知识亲子教育拓展训练、技能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孩子从小就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没有热情,他们长大以后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吗?
【李玫瑾】:记得在一次对某研究所的硕士、博士生的讲座中我曾接到一张字条,上面提出的问题是:“生命是自己的,我为什么不能决定了断自己的生命?”我当时的心情是悲哀的!生命究竟是谁的?一个人凭什么长大?这个世界上神秘且最灿烂的现象是什么?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在一个人的知识已经达到了硕士、博士的水平,却对生命的知识如此无知呢?
按理说,我们众多的学科都在研究生命!都在探讨人生!为什么在愈发崇尚科学的今天,生命也日益成为一种无感受的科研对象,而鲜活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生命感受却越来越远离人生?
许多儿童不快乐,因为他们没有自由的活动时间,他们的时间都被父母按伟大的理想作了全方位的安排!许多中小学生不快乐,他们的时间都已经被科学的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体系所安排!许多大学生不快乐,最典型的就是曾经在生命科学院学习三年多生命科学的马加爵曾发出“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的困惑!在他杀了4个人后,在逃亡期间,在走投无路的背景下他才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在于人间有情!”可事已至此,悔之晚矣。
如今的名牌高校,几乎每年都有那么几个跳楼自杀的人,这些天之骄子都体会不到生命的可贵,这不得不让我们关注过去被忽视了的生命亲子教育拓展训练。
问:生命亲子教育拓展训练的内容是什么呢?
【李玫瑾】:生命亲子教育拓展训练首先需要一种告知:
我们是否告诉过孩子:你的生命是爸爸妈妈给的。生命来之不易在于生命的脆弱。每个婴儿需要怎样地精心哺育才能使其生命不致夭折?我们为何不能轻易伤害他人的性命?法律为何要重中之重地保护生命?
我们是否告诉过孩子:为什么不能轻易地让生命夭折?因为生命是情意的牵连,从出生起妈妈每天的辛苦就是盼着你一天一个变化: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后来的学业有成。小时候,你对妈妈充满了依恋、期待之情,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妈妈对你也充满了过去你所拥有的依恋、期待之情。生命在于源源不断,生命更在于一种报恩与情意的美……
我们是否告诉过孩子:个人生命时间虽然有限,但有限的生命可以创造无限的奇迹。这世上最伟大的奇迹都是生命活动的痕迹,从思想名著,到令人陶醉的音乐,从让全世界受益的电的发明到深究生命起源的科学探索,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让这个世界丰富多彩……
我们是否告诉过孩子:生活也像莫测的天气,急风暴雨后才会有绚丽多彩的彩虹。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磨难之后才会使生命更有力量!而有力量的生命才能有更多的生命感受与奇迹……
七.体验生命的艰辛、快乐和幸福
问:孩子有了一定的生命知识,怎么才能使孩子亲身体验生命的可贵呢?
【李玫瑾】:生命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不仅在于父母的告知,还在于孩子的种种体验,这种体验有父母的精心设计,也有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工作者的精心设计。生命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与生命体验亲子教育拓展训练是人的所有知识的地基,若缺失这种亲子教育拓展训练,那么,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无地基的大厦!
那么,如何体验呢?
首先,在体力训练的吃苦体验中培养人的意志力。生命的保障是健康——从生理到心理的健康。所以,生命的早期不仅仅是智力的开发与培养,更重要的是体力的培养!体力培养不同于智力的培养,因为体力的培养必然伴随着意志力的培养。在这一点上许多家长忽视了!所以现在许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意志力与智力不般配。建议在孩子幼年时一定要让其参加某些体力训练,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住生活之难。培养意志力应从体力训练开始。
其次,在付出体验中培养人的社会性与责任感。人的生命不是独立的,人在早年的无能与无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何让早年一直接受付出的孩子也懂得付出是很有必要的。只接收而不付出的人一定是自私之人,自私之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如何才能让孩子懂得付出呢?那就是父母要学会示弱,要让年幼的孩子分担家中部分责任,分担家庭中的部分任务。凡包办生活全部的父母一定得到的是个自私并不知感恩的孩子。在学校的学生也要付出,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要义务地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使其懂得这个社会是彼此互助才可生存的社会!在互助中知道“人”字是相互支撑的道理。
再次,在成功与快乐体验中培养人的价值感。现代亲子教育拓展训练最大的弊病就是拔尖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对于那些非智力尖子的孩子充满着压力并使其备尝失败感。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一定有在社会某位置上的价值,所以,亲子教育拓展训练的第一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辨别每一个学生的才智。帮助孩子发掘其特有的才能,让其才能显露出来并不断超越自己,让其在接受亲子教育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与骄傲!由此,活着才有意义,生命才会创造!
我想说,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难,最难的是经历生命历程的磨难!很多人都羡慕别人如此的幸运并已经成功,却感慨自己的经历不幸和成功难及。——这好比看人家养孩子,这么快且这么容易。其实,女人生育的痛苦都相同,人生的磨难也相同!
我还想说,若见奇景,必历经辛苦攀登顶峰;若不愿辛苦,观赏门前之景色,有何不可?量力而行,各有收获!境由心造,事在人为。生命比非生命就是绚丽多彩!人生、大自然,皆如此!
八.给将做父母或正做父母者的忠告 采访感言
问:您对即将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有什么忠告吗?
【李玫瑾】:首先需要问一问,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你亟须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成陌路人……
其次,要问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你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人帮助的人的人;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你最好不要当父亲或母亲!
再次,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个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育”?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因为,现代社会你不亲子教育拓展训练,电视、网络会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他,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亲子教育拓展训练期。
生孩子和养孩子是两件差别很大的事!没有心理准备,没有知识导向,好生不好养!
最后,需要知道的是,人生幸福很简单,物质富足不如情意浓浓,温度不如温馨,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父母之爱!情比钱重要,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心理阳光比分数、成绩更重要!孩子的物质生活要人关怀,孩子的精神生活更要人关怀。
【采访感言】
李玫瑾老师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搞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接触了大量的犯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她总结出了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这些人都缺乏良好的早期亲子教育拓展训练。
良好的早期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不是教孩子读了多少书、认了多少字,而是与孩子建立了多深的感情,给孩子的心灵深处奠定了多厚的基础。亲子感情深,父母日复一日地爱着孩子,关注着孩子的点滴进步,见证着孩子的成长历程,孩子在父母的阳光雨露下,情感发育饱满,心灵充满阳光,社会交往广泛,走到哪里都有爱都有朋友,他们还会冒险犯罪吗?!
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一是因为缺乏爱,父母心无顾及,铤而走险是他们的自然选择;二是因为过度的爱,滋长了他们的狂妄、跋扈、任意妄为的性格,不把人当人,不把规矩当规矩,个性膨胀到极限当然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当然,防止犯罪只是父母对孩子寄予的最低要求,一般家长都对孩子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使孩子实现这一目标,家长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口气读到硕士、博士,总算圆了家庭、家族的“成龙成凤”的梦了吧。可是,如果父母的早期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中缺了生命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体验亲子教育拓展训练、感恩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快乐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孩子心中缺少情与爱这条主线,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感受不到幸福、快乐和满足,他们的人生大厦同样是脆弱的:小小的一次挫折、失意就可能使他们看破红尘,一了百了,使过去的所有的荣耀、光彩瞬间归于零。
虽然,犯罪、自杀的人只是极少数,但这并不是说与更多的家长、孩子关系不大。普通家长对孩子的早期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不重视,或者重视不够,或者亲子教育拓展训练不得法、不到位,或者忽略、省掉了某些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内容,孩子即使没有走上犯罪、自杀之路,但同样也会出现诸如叛逆、厌学、冷漠、孤僻、网瘾、打架、离家出走等等令人头痛难解的问题。
李玫瑾老师对父母的早期亲子教育拓展训练问题分析、讲解得很细、很透、很精辟,我们普通家长看了这些分析、论述,会不自觉地对照检查我们过去欠了哪些债、缺了哪些课?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补,怎么补,心里都有了一定的谱。但愿李老师这篇访谈能够唤醒家长那颗迷蒙的心,在亲子教育拓展训练孩子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使家长和孩子都能走出困境,走向光明。